Sunday, December 18, 2016

Zon Bersih感谢文



真的是要写一篇很长很长的感谢文。(全都是在闭幕仪式想要说却没说的话)

今年最主要的事情应该就是担任了市议员一职吧。很多新的任务和挑战随之而来。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,也不是一点就通,最惨的还是脸盲,每每不认得人(明明那个人已经见过几次介绍过了几次——其实就算是我的学生,已经教过13堂课了我也有可能完全不记得他/她的样子和名字),所以对新的职责我总是需要很多时间去适应。

成为梳邦再也市议会第21区的市议员之后,紧接着来的挑战就是我负责的区域被选为“清洁模范区Zon Bersih)。还以为就只是有多一点的拨款可以办清洁活动,没想到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。

第一个要感谢的是Lily。先不说她其实根本不是我的助理,并且已经随她老板去了新的区负责那里的事物,但因为我还没找到新助理而留下来义务帮我,更在我请到新助理之后继续义务帮忙培训新助理。当她知道第21区被选中参加清洁模范区比赛之后,马上毛遂自荐说要帮忙筹办,因为她对环保活动非常有兴趣——从四月到十二月,整整九个月的清洁模范区活动,基本上靠她撑起来。露脸的事情我做了,别人的称赞我领了,背后无数的paperwork、策划、联络等等等等苦力,她一力承担了。

再来是感谢我的助理伟杰。伟杰是在四月尾开始工作,基本上也是我们清洁模范区开始的时候。结果他的工作量从一开始就不轻,忙着适应新工作的同时,我们并没有给他多少时间去慢慢学习,就需要帮忙扛工作量了。

然后是感谢PriscillaPhoebe。这对可爱的母女,也不是第21区的居民,更不是我的助理,只是因为看我忙得焦头烂额,就自告奋勇地搅和进来了。凭着Priscilla超凡的手艺和Phoebe经常的陪伴,许多需要美术天分的工作她们都包办了,当然少不了的苦力工作,她们也被当作男人般出了超多力气。

还有Haji BakriEricStephenEn. Muin。居民协会委员会里,就属他们最活跃。Haji Bakri承包了整个社区菜园的策划和管理,让我们完全无后顾之忧地放手把整个菜园交给他。Eric负责了最没人喜欢的工作——Gotong-Royong。每个月的大扫除,都是他领军,实在感恩。Stephen是我们的无敌后备军,下星期需要三十条二手轮胎?叫Stephen去找一下;居民会所要装窗帘?叫Stephen弄一下;要开支票付钱了?叫Stephen今晚来服务中心一下……凡是我们有需要人的时候,哪怕是多么Last Minute都好,如果他能够办到的,永远没有Say No的时候。En. Muin年纪比较大了,工作也忙,但只要能够抽到时间来帮忙活动,他就会一直都在。

当然绝不可少的就是秀云和诗婷,还有他们家的儿子们。这一家子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就算了,还经常早早到达帮忙set up,迟迟离开帮忙收拾。如果说Priscilla母女帮忙是因为同志情意,这家子都不是党员怎么还那么热心?害人家超感动的说。

对了还要感谢佩琪。在活动进行到比较后期的时候,这个佩琪有事没事就来帮忙。在Lily熬夜工作的时候来陪伴——我也在熬夜,但那时我在家熬夜,Lily在居民会所,呵呵。虽然说佩琪因为工作的原因,在我们的清洁模范区的活动中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付出很多的心力,但是我却在她的陪伴和出现(意思就是其实她并没有关于清洁模范区的任务需要做,但她还是抽时间出席我们的活动,需要出力时出力,自动自发地协助我们)感受到一种叫义气的东西——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精神支持,在后期我们实在累得就来撑不下去的时候,给了我们温暖的力量。

绝不可遗漏掉的是约锭团康。清洁模范区系列活动开始之前,我们就有了一整套的活动模式——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办一个家庭日,玩环保游戏、大扫除。为了让这些环保家庭日更有趣,我们找了约锭团康帮忙,在每次的家庭日做带动。问题来了——因为早期的策划实在太过理想派,因此到后来许多活动有了日期、时间、地点甚至内容上的改动,而这些改动往往都是最后一分钟才通过(我们也实在是随性任性啊科科),然后最后一秒才通知约锭团康。可是尽责的负责人Penny总是想尽办法配合我们,也在每次的带动都努力把我们的场子搞热,让每个来参与我们活动的居民都开开心心的。还有还有还有,明锭老师甚至为了支持我们的活动,鼓励约锭的成员们一同参与我们的轮胎彩绘活动,帮了我们好大的一个忙呢!

还有很多想要感谢的人,比如只要能抽空出来帮忙就会出来帮忙的义气同志美英姐、扛起整个清洁模范区摄影比赛策划与执行的紫良、帮我们彩绘了二十个垃圾桶的艺术家朋友dikin和Man社区教堂的James以及各位教友、LilyUPM教授和她的学生们,以及曾经参与我们所有活动的居民们。如果没有你们,这些活动不可能办得成,我们想要把大学岭打造成一个环保先锋区的计划,也不可能有开始的第一步。

接下来的路应该还有很长,但愿我们能一直携手慢慢走下去。


感恩。

Sunday, May 8, 2016

我的偶像

大学时期上过一门散文创作课。其中一堂课,老师要我们以一个人物为主题,创作一篇散文。一开始我是想写妈妈的,写了一两个句子,就接不下去了。不知道为什么,可能就是没有厘清,妈妈到底对我有多重要吧。

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说起妈妈,我说我觉得我妈是个很厉害的女人,既聪明,又刻苦耐劳。朋友微笑着看我一眼,说:你妈是你的偶像。

听到这句话,眼眶忽然就红了。

我妈是我的偶像。

是的,我妈是我的偶像。

妈妈很美。年轻的时候就漂亮,也会打扮。就算现在已经老了,她也一直在好好保养,让自己看起来精神奕奕、干干净净的。我常在想,如果我老了,也能像妈妈一样,那就很完美了。

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。从年轻时期到现在,每一样她想做的事情,她都可以做到最好。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她的事业上。学会了理发这一门手艺后,年轻时的妈妈很快就开了发廊,当上了老板。当时的那间发廊,在我的印象中,常常都是人满为患的。一直到妈妈操劳过度,身体出了问题,她才不得已把店铺关掉。后来,她开始从事传销工作,短短几年时间,她与爸爸的组合就上了全国十大销售排行榜,最高峰的那一年,连夺八个月全国销售冠军,更成为当年的全年总冠军。离开了传销之后,妈妈开始当起了陪月。从一开始的零经验,短短的两三年后,她就成为了新加坡的红牌陪月,有好些客户甚至是要一得知怀孕了就要开始敲妈妈的时间了。

妈妈的智慧也体现在她的生活当中。我是个很好的学生,但这也意味着我常常是需要有人教导、指点,我才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。这点,妈妈比我强太多了。以前在家的时候,从来没有去思考,也没发现到妈妈在生活上的智慧。直到中六毕业过后,真正离开家里了,才知道我妈原来真的是家里最大的宝藏。还记得十九岁等待进大学时,我到新加坡工作,在新山租了一间厕所般大小的房间。房间里除了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妈妈来看我,我去上班回来,桌子上出现了一个以鞋盒和空盒组装而成的抽屉,把我散落一桌的大小物件都装进去了;大学毕业后,我租了一个小套房,爸爸用铁支和木板帮我组装了一个灶头,妈妈来了以后,自己一个人把这个灶头给拆了,再以她自己的方式组装在阳台那里,让我小小的厨房多出了许多空间,油烟也不会往屋内飘了。

妈妈有一个很大的遗憾。她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小时候因为家里穷,没办法让她上学读书。她跟我提过以前跟爸爸以书信来往的方式远距离恋爱的故事。因为她不识字,要写一封信,需要很长的时间——她有抄写歌词的习惯,要写信的时候,就要想要写的字出现在哪一首歌里,然后把那首歌的歌词找出来,一个字一个字地边唱边算字,唱到那个她要写的字的时候,就把手指算到的歌词里的那个字抄写在信里面。一直到后来,我们上小学的时候,每次回家,妈妈就会陪我们写功课,我也会教妈妈我学会的字。现在,妈妈已经会看报纸,也会写一些字了。

念硕士的时候,有一次临近母亲节了,我突发奇想,想让妈妈来我上的课旁听。当时妈妈刚刚从新加坡工作回来休息了几天。我想让妈妈看看,她的孩子是怎么上课的,也想让妈妈体验一下在大学上课的感觉。可是,我的老师一向都不允许学生旁听,更何况是连学生身份也沾不上边的妈妈呢?我战战兢兢地传了一个简讯问老师,没想到老师居然同意了。我兴奋地带着妈妈去上课。那天,是我觉得我这个读了不少书却不怎么长进的女儿,最长进的一次。

我妈常说,三姐妹之中,我的个性跟她最像,一样倔强、固执,也因此,她最担心我。妈妈不希望我像她,她觉得自己的个性让她的人生走得很累,但我常常觉得,我跟我妈像,是一种荣耀。

我一直觉得,妈妈为我们付出很多,我们却没有任何回报。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让妈妈感到骄傲的孩子,但我总是做不好,反倒成了她最放心不下的孩子。妈妈是一个很体贴的人,很多时候她会对我做的事情感到担心,但她选择相信我,所以就算忧心重重,很多时候她也选择不说。这种信任与体谅,让我在往前走的时候,脚步特别踏实。

妈妈说过最让我感动的话:在外面怎样都好,累了就回家。

对不起,妈妈,我总是让你担惊受怕,又总是让你操心劳累。我一直在滥用你对我的爱护与信任,成为了一个任性的孩子。感谢你对我的包容与支持,这个世界上,除了你,我再找不到更完美的妈妈。家,有爸爸,有你,才是家。祝你母亲节快乐,也期望有一天,我也能成为你的骄傲、你的依靠。

Saturday, February 13, 2016

Ola Bola观后感

我很喜欢看电影的其实。只是,越来越忙,也越来越穷,所以就越来越挑。

贺岁片我是从来不在电影院看的。我记得我只进场看过一次,那时是跟朋友聚会,所以被逼买票的。(所以后来就没怎么跟那班朋友来往了……啊也不是因为被逼买票看贺岁片的关系啦,而是那班朋友也不是很要好的朋友,诸位想想,聚会为什么去看电影呢?嘛不就是因为没话题嘛!)

不知道是哪位影评人说的,因为对自己的电影没信心,所以才会抢新年档期,因为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看电影成为了农历新年时大家除了到处拿红包之外必做的事情。(呃,我想可能是从我们渐渐成为低头族开始吧,因为忘了怎么和人沟通,所以新年聚会时也不知道要聊什么,那就结伴去看戏吧!不需要说话,又可以当作已经聚过了,交差了)也是因为这样,贺岁片的质量总是差好多。

Ola Bola是我第一套真的想进场看的贺岁片。称它为”贺岁片“老是觉得怪怪的,有人说这部电影应该在八月上映才更合适,我一听,头都点到快断了。


青元导演的成名作——《一路有你》我没有看。我一向对走温情路线的电影没有什么好感。我的眼泪很好骗,但我已经过了喜欢被人骗眼泪的年龄。很多人说看Ola Bola要准备好面纸,因为超感动。呃……我也是一滴眼泪都没掉下来。

眼泪没掉下来的原因是,其实基本上整个故事是可以预料到的,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梗,励志故事向来都跟童话故事的模式很像,不过就是换了一些人当主角而已。更惨的是,我对那些突兀的洒狗血演说和忽然唱出来的Perajurit Tanah Air一点感觉也没有,甚至会觉得它们的出现很好笑。

我是冲着朋友说这部电影浑然天成的种族与语言融合使用而去看的。

也许是受到外国片子的影响,我会觉得,要拍出一部真正的马来西亚片很难。如果我们看本土的马来电影或连续剧,里面将不会出现任何华人或印度人,也不会有任何华语或淡米尔语的出现,好像华人和印度人不曾存在过在马来西亚一样。同样的,若我们看回本土华文电影,马来人或印度人的存在是微乎极微的,本土淡米尔电影也一样(jagat有点突破,但片中90%依然以印度人为主)。就算是有其他种族的存在,语言的使用,依然是以片子的主要语言为主,而其他语言的存在,往往就处理得像是一盘沙拉里加了炒饭一样,生硬且莫名其妙(虽然我们国家的状况其实真的是各种语言穿插使用的)。像Ola Bola这样各种语言(华语、马来语、淡米尔语、福建语、广东话、英语……)夹杂使用得自然不做作的,可以说是没有。编剧的功夫,深啊!

但其实我也有感动的——erm,更精准地说,应该是感触。感触的点是,这套电影回顾了马来西亚以往辉煌的足球史,也回味了马来西亚种族交融和谐的过去——过去的意思就是,现在已经没有了,已经失去了。为什么会失去?我们应该要好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。失去了,想不想拿回来?我想全场爆满的各族观众(今天已经是年初六,1月28日开始上映,也就是说现在已经上映了两周有余,居然还满座)应该也有着跟我一样的想法:想!

感动的点在电影结束后才出现。一般上,电影在出鸣谢字幕的时候,观众就会开始走人了。而我一般上都会坐到最后才走,那是因为我自己喜欢在自己的纪录片最后加上一幕人家称为“彩蛋”的一点点画面,而且对我而言电影看完鸣谢字幕也是对制作团队的尊重——无论他们看不看得到。今天这场电影,全场观众留到最后(也许是大家都知道有彩蛋?),看完后,居然有人鼓掌(其实我到差不多最后已经很想在结束后拍掌,但是又很怕没有人拍)!可见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认可,又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大家对于逝去的那种情怀的认可。

我们都想回到过去,我们都厌倦了现在这种各族之间剑拔弩张的情况,但我们做了什么来舒缓甚至改善这种状况呢?有人说,这部电影粉饰了太平,忽悠了观众,甚至认为它只把各族之间的关系停留在“同样吃nasi lemak”的肤浅阶段上(当然还有电影跟历史的争议),但我想大家这样认为,就真的叫这部电影太沉重了。各种不同的电影有他们的定位,既然不是纪录片式电影,那就不需要背负太多沉重的历史真相包袱,而编剧把各族之间的交情定位在nasi lemak之上,我想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定位啦。老实说,要大家现在马上想想除了同样吃nasi lemak之外,我们与友族到底还有什么共同回忆,是能够更深刻表达我们之间的感情的,我想很多人都答不出吧。所以,有问题的何止是编剧呢。

这部电影是成功的,成功不在于它到底让多少人落泪、让多少人感动或感触。成功在于它激起了多少讨论(无论是关于对历史的较真还是对种族之间的歧视或没歧视),而这些讨论又如何悄悄地影响了什么人。

我喜欢这部电影,更喜欢它带给我的感动和感触。电影是很有魅力的,尤其当它有一种想要静悄悄改变人心的企图心的时候。

P.S.:对了,这部电影唯一的败笔,我想就是那首把各种语言参杂得像是沙拉加炒饭的插曲We will believe again吧!还好这首歌就只有“哦哦哦哦哦哦”那段歌词在电影中出现。

Jagat观后感

回到家已经很累了,洗了澡之后精神了些,就想赶快趁记忆犹新时赶紧把感想写一写。打开电脑,正想敲键盘,电脑忽然自己罢工,黑掉了。看来明天要好好检查一下,最好只是charger坏掉,如果整台电脑报销了,我会想跳楼。

好吧,说回电影。

朋友推荐我去看时,我被它的trailer雷到了。实在是毫无吸引力的一个预告片,根本就像是随便剪剪然后全部放slow motion敷衍一下的烂货,一点吸引力也没有。但是因为相信朋友的眼光,所以还是号召了一班朋友去看。还好没错过这套电影。

朋友推荐我去看的原因,是因为他知道我一直想拍一套关于马来西亚印度人处境的纪录片。这个想法已经想了两年,但是一直没有实现,因为想拍的纪录片太多,这个课题,残忍一点说,不是最迫切的。看了这套电影,感觉上松了一口气,应该可以从我长长的纪录片waiting list里,把印度人处境的这项先不那么内疚地放着了。

朋友有事先告诉我,这个故事节奏没有很快,要我耐心点。看完电影之后,我想我需要反省,我是不是真的给人一种很没耐性的感觉咧,要不然为什么朋友会觉得要事先给我打预防针,呵呵。我想这个电影的节奏刚刚好,不会太快,不会太慢。这样的节奏很好,给观众一面看戏,一面思考的空间。

电影主要带出几个问题:贫穷的问题、教育的问题、社会阶级观念的问题、霸凌的问题等等。这个基本上每个影评人都说过了。我喜欢导演说故事的方式,以小小男主角apoi为丝线,把这些问题一个个串起来,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。

我们的观念,是社会塑造成的。但很多时候社会认为是正确的东西,不一定就是对的。社会告诉我们,受教育是很重要的,是摆脱贫穷的唯一方法,是学习思考的唯一法门,是分辨是非的唯一途径,我觉得这个道理是对的。但是,我们所谓的“教育”,是真正的“教育”吗?在片子里,“教育”就是我们现实中的学校正在做的事情一样——一方面要求学生“think out of the box”,一方面把“out of the box”的学生全部用藤鞭赶回去box里面。学校的"think out of the box"只不过是长辈们(无论是教师或家长或社会人士)预先设想了学生将只会在某一个范围思考(就是一个小小的box),而他们因为生活历练比较多,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见识(一个比较大的box)。他们要求学生“think out of the box”,不过是要求学生离开那个他们以为学生有的小小的box,却不允许学生离开他们自己的那个box。一旦学生做出超越大人或社会的想象范围以外的事情,那就是“错”的、不正确的。教育是重要的,但僵化的教育是可怕的。僵化的教育,最后只会让把一些孩子的翅膀剪掉,然后在他们坠地之后还不断地往他们身上踢多两脚,最后又责怪他们烂泥扶不上壁。

社会告诉我们,只要努力,就会有出头天。一个人贫穷,是因为他懒惰、不上进、不长进!这是很好笑的。片中的apoi爸爸很努力啊,可是摆脱了贫穷吗?没有。mexico不努力吗?从车房仔到黑社会,他都很尽力很拼命的,可是他也没有富有起来。一个社会有的资源是有限的,当你得到比别人多的资源,那你就是属于富有的,而由于你占据了多一点的资源,自然就有人少了资源,那个人就变得比较穷了,就是这样而已。你可以说,我有能力,自然会得到更多资源,但你怎么能证明那个穷的人比你懒惰呢?扪心自问吧,我们现在所拥有的,真的全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?你去问问打地盘工的建筑工人,你真确定你比他勤劳、比他努力?事实就是,只要努力就会有出头天这种话,不过是说来安慰黎民百姓,好让大家不好绝望,能够继续为少数有钱人拼死干活赚钱而已。

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绝境,在于他们在贫穷的烂泥巴里不断摔倒再摔倒。因为穷,所以apoi爸爸很希望apoi能够把书念好,将来有好的出路。凡是不符合主流“把书念好”概念的其他才能,一律被他视为垃圾,因此他完全不把apoi天赋的想象能力与艺术天分当作一回事,甚至认为这些都是可憎的、失败的。因为穷,所以mexico得不到尊重,为了得到尊重,他加入黑社会,可是这不过是从一个泥坑掉进另一个泥坑。他决定离开黑社会时,天是那么蓝,云是那么白,虽然他看起来很开心,但继续延伸下去的故事是从此以后mexico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吗?很明显这是很白痴的想法。因为穷,所以bala曾经也过过mexico那样的生活,更惨的是他染上了毒瘾。从戒毒所出来后,却又忍不住再次吸毒,因此惨死。apoi看到自己身边的长辈,或可以说是他未来人生的参考对象一个一个的下场,最后他做了自己的选择。人都是从经验中学习的,所以越长越大,我们越失去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。apoi原本是很有想象能力的一个孩子,但他的想象能力被老师、爸爸、同学给夺走了。最后,他只能看着这些长辈们的下场,选择一条他自己比较愿意接受的,却失去了“think out of the box”的能力,无法创出一条自己的道路。

有些人说,穷这件事是不分种族的。今天若把主角换成华人,整个电影也是说得过去的,为什么一直要把印度人的困境放大。这是全人类的困境,不只是印度人的——erm,这话或者只说对了一半。穷这件事的确是不分种族的,马来人也有一直陷在穷困的泥沼里的,华人也有,印度人也有。但如果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堂而皇之地回避确实存在的种族问题,那反倒是陷入另一种种族思想观念中了。印度人的问题是,他们明明很穷,但政府固打制没有偏帮他们,私人机构也对他们有偏见。马来人的确享有很多福利(但这些福利有没有真正惠及所有马来人,那是另一个课题了。所以若说马来人拥有了那么多福利依然烂泥扶不上壁,那也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思想来的),华人虽然一直被打压(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悲情牌也是另一个课题),但由于华人在经济上的强势,贫穷的华人要寻找工作或经济来源,并没有比什么都没有的印度人来得困难。若觉得我说这番话种族主义了,那将心比心想一想,若你是老板,一个只会说华语和少数马来语的华人,和一个只会说淡米尔语和少数马来语的印度人,你会请哪个?有一天你的柜台少了钱,你会首先怀疑华人员工偷了,还是那个家里非常缺钱的印度员工?设身处地一下,或许我们会发现,我们自己有多么种族歧视,而这种种族歧视,如何践踏了印度人的生存空间与生命价值,而当我们嚷嚷自己并没有种族歧视的时候,刻意地忽略种族议题又如何让我们对真正存在的种族问题视而不见。

感觉上根本不是在写观后感,是在借题发挥了。但我觉得,让观众借题发挥,也是导演的意图。毕竟这是一个擅长拍摄纪录片的导演,呵呵。
最后,说说我最喜欢的两幕戏。一幕是mexico在揍人时忽然发现apoi在场,他那凶狠的脸马上转变了,然后是一种无地自容。这个表情转变,让观众看到这个“坏人”的内心,是明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对的事情,却不得已而为之。另一幕,是最后mexico决定退出帮派,被执行家法的片段,以及apoi得知mexico离开扣留所后偷偷痛哭的懦弱行为后愤而离家的片段穿插。mexico的离开与apoi渐渐走向黑社会的路程交接,变成一种无法解开的轮回,也是整部电影的主题。

一部电影,如果只是为了娱乐大众,那它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玩具。但一部电影如果启发了观众某些想法,或表达或记录了某些事情、某些观念、某些价值,那就是一块瑰宝,值得珍藏。

P.S.:这篇观后感写了很久了,但一直没有放上来部落格。看回自己荒废了很久的部落格,实在觉得自己太对不起这片园地了,所以炒炒冷饭,至少以后要找回自己写的东西,也比较容易。